有一種貴氣叫台中
業績結算,台中新光三越成為全台第一家營收突破兩百億元的百貨據點。這是本期封面故事的緣起,我們打算一探新光三越中港店的煉金祕訣。 只是,當我們在店長帶路「開箱」之後,發現這裡不僅深諳煉金術,也懂淘金學。全館大約八百個櫃位,有多達三百個是該品牌在全台百貨通路中業績最火的「櫃王」,這樣的比率,背後必然有著地緣上的「金脈」加持,等待業者淘金。 於是,團隊進一步走進大台中的消費生活圈,也確實看見了一樁樁的消費奇蹟。好市多全球業績之冠在這裡,因應火熱買氣,去年十一月開了台中二店,一店的業績竟也未受排擠。 此外,要價三萬二的單人套餐在台中成了話題,饕客絡繹;也有七期豪宅住戶一次買下整層車位,為了停放他同款不同色的一排藍寶堅尼……。 「原來台中像杜拜!」一度, 記者這樣解讀, 但繼續探究買賣兩方的內涵, 卻又發現了新的層次。買方其實頗為重視CP值, 只是, 他們不吝於C(成本), 而是要求產品或服務的P(performance),一趟關於內需經濟的正循環也就因此而起:消費者需求驅動了商品與服務的價值,價值墊高了價格,價格則帶動了就業與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