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財經雜誌第一品牌,《今周刊》以「深入財經、預約財富、關懷社會、品味生活」為編輯核心,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財經雜誌。《今周刊》每週提供最新的財經剖析與產業動態,近年來更領先報導「消失的醫生」、「退休金大騙局」與「苦勞經濟」,並揭發台灣食安危機等重大議題,推動政策改革引起社會廣大迴響。*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2010年(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今周刊ZINIO電子版於每週四 17點之後出刊。
雖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在台 灣,一個全新產業正因太陽光熱的 燦爛照拂而蓄勢待發。本期封面故事, 我們講「太陽能電站」產業;不同於近年 營運慘澹的太陽能中上游業者,位處下 游的太陽能電站在台灣,形勢正好。 沒有庫存負擔、原料免錢、國內信 用評等AAA等級的台電保你二十年訂 單無虞⋯⋯,業者對太陽能電站的營 運優勢如數家珍;江山如此多嬌,無怪 乎租賃業龍頭中租已經砸下兩百億元, 國泰、富邦等壽險大咖與傳產業者如台 鹽亦爭相投入,這個吸引重量級業者匯 聚、可能改變台灣未來能源結構與地表 面貌的產業,你必須認識。 都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就像 歷來許多產業發展的必經過程,太陽 能電站的進展腳步,也遇上了土地資 源選擇題。這當中,部分原因來自民眾 對太陽能板的些許迷思,本期報導中 有所說明;「與農爭地」也是問題,土 地資源有限的台灣,要想全力衝高太 陽能發電,「魚電共生」、「營農型」等 複合使用是解方之一,然而,台灣目 前還沒有大面積成功模式可依循。 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只要 有困難,往往也就有設法突破困境的 有心人。本期報導中,我們採訪十年 來不斷鑽研「農電共生」技術的專業農…
方便麵,在中國市場枯木逢春。 方便麵可說是中國工業化過程的一個 標誌性消費品,產業工人的大量湧現,交通 流量的爆炸性增長,成就了這個頗具東方特 色的食品,也造就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隨 著產業工人增長的下降和中國中產階級的崛 起,方便麵銷售開始放緩,直至萎縮;取而 代之的是消費升級的故事,三億中產階級的 故事,標誌性產品就是汽車。 不知不覺間,方便麵市場重新崛起, 時隔五年,中國方便麵銷量再度登上四百億 包。為此業界不斷改進,如今高端方便麵 「吃起來像外賣麵條」 。但方便麵再怎麼變 還是方便麵,它的熱銷與其說是產品端有大 變化,不如說是消費者偏好大轉變。與方便 麵一同走紅的是榨菜,伊人憔悴的是汽車。 這些的背後,一言以蔽之就是消費降級。 中國的消費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不 錯的;不過與自己的過去相比,就明顯少了 一點輝煌。大家花錢小心了,能省則省,對 價格因素更敏感。這些年的工資增長大幅放 緩,部分行業出現失業;房貸榨乾了年輕人 的可支配收入,其他消費唯有緊縮開支;最 重要的是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無論是價格 還是成交量,均不復昔日般熱鬧火爆。 消費,是建立在未來收入預期之上的。…
台灣很多人不喜歡香港人,一直到 現在都是。三十年來我經常往來 香港,一九九七年前我也不太喜歡香港 人的內縮式自傲,但後來愈來愈喜歡香 港人,因為他們開始普遍意識到自己的 角色。香港開始自覺了,一個自覺性強 的人,通常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 在這原理下,我恐怕要不惜得罪許 多讀者來說,從六月九日到現在的一百 多天,台灣社會對香港「五大訴求運動」 的複雜反應,揭露了台灣文化中「首鼠 兩端」的一面——自稱民主和言論自由 是台灣價值,卻對香港爭自由、要民主 運動畏畏縮縮,聲援者不乾不脆,批判 者欲言又止。 這洩漏了一個國家機密:台灣人 的自覺性,搞不好還比不上今天的香港 人;香港,或許會成為台灣的一面魔 鏡,使得台灣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元素」 原形畢露:自保、假面、怕事、缺血 性、隔岸觀火。 即使是鴕鳥,也得有沙子才能埋頭 其中。台灣人關注香港現象之不足,也 有這樣一堆沙子:下意識裡認為「香港 是香港、台灣是台灣。香港已經是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台灣是一個有 實質國際身分且具充分治權的準國家」。 這種認知方式,就是台灣命運的致 命傷之一。 它是錯的,錯在沒能從對手的立場…
本專欄上一期提到,企業必須 不斷地成長,才能吸收工資 上漲的成本、原物料成本的上升、 以及水電、勞健保等費用的調升 等,這甚至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若 企業只是聚焦在如何控制成本,反 倒可能扼殺了成長所需要的氧氣! 而企業成長的來源有兩種方 式,一種是透過併購,例如,併購 同業以擴大規模,或是併購上下 游,達到垂直整合的綜效。另一種 方式是透過增加生產能力及輸出更 多產品或服務,稱作有機式成長。 根據麥肯錫調查歐美將近六百 家企業、十五年的追蹤結果顯示, 透過有機式成長的企業之獲利表 現,顯著地高於主要透過併購而成 長的企業。主要原因是透過有機式 成長的企業,不需要一開始就投入 大筆的資金,相對地,透過併購成 長的企業,為了取得控制權,通常 須付出一次性的巨額溢價,因此拉 低了整個投資報酬率。 根據麥肯錫的分類, 有機 式成長的策略有三種類型:投資 者(Investors), 企業對於既有產 品和服務的成長動能非常清楚, 故持續地進行資源重分配,將資 源從成長較弱的區塊, 移轉到 較有潛力的產品上。第二種是 創新者(Creators), 藉由開發新 產品、服務或新商業模式, 創造…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恩比 在他的巨作《歷史研究》中 提到,技術進步是文明發展的 「結 果」,而不是「原因」。我想可以將 「文明發展」解釋為人類的需求。 知名矽谷投資人彼得.泰爾曾 感嘆:「我們需要能飛的汽車,結 果只得到一百四十個字元。」科技並 非不夠進步,導致沒有飛行車的發 明,而是因為這個需求還不夠強烈。 我們正處在科技發展的邊緣, 只缺臨門一腳就會得到很大的突 破。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兼執行 主席施瓦布,數年前就指出我們正 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萌芽期,那 麼,是什麼需求推動了這次科技的 發展呢?古語有云:鑑往知來,所 以我們來簡單回顧。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 明「蒸汽機」,改變了輕工業和交通 運輸業。第二次革命發明了電力和 石油,改變了重工業,從此進入了 批量生產的時代;電話的發明也在 此時期,從此改變了溝通方式。前 兩次革命,主要來自於人口增長的 基本需求,提升了生產製造的規模。 第三次革命, 簡言之是資料 數位化的數據革命。為什麼我們會 先看到一百四十個字元而不是飛行 車?也許如同哈拉瑞在《人類大歷 史》裡指出,推動文明的動力來自 於八卦,人類對於溝通傳遞的需…
吳岳國文,在許多人的學生時代都 是重要的記憶,我雖然沒有上過 吳岳老師的課,但也在YouTube上看 過不少精采的影片。前陣子,因為鮮 乳坊夥伴的邀請,有個機緣請老師來 公司,分享在補教界領域的成功事業。 吳岳老師現在已經退居幕後,選 在宜蘭,做許多與孩子有關的公益, 並把原本的私人招待會所轉型成為公 益空間,只要捐款給社福機構,就可 以免費入住,透過精采的人生經歷, 我們很好奇會給我們什麼樣的經營建 議? 雖然原訂主題演講是「價值與價 格」,很讓人意外地,老師講得更多的 是,在經營當中對於「選擇」的觀點。 「要經營事業,也要經營生命, 問問自己,你對自己的生命感到愉悅 嗎?你有給別人帶來愉悅嗎?」老師 問。企業經營和帶愉悅給別人,看似 沒有什麼關聯性。 其實今年八月分美國商業圓桌會 成員的一八一位CEO才一同承諾: 「企業不再只為股東服務,也要為員 工、消費者、供應商與社區環境等利 害相關人,創造價值。」這正是對於主 流資本主義的反思。 很多年輕的創業者,之所以會創 業,除了滿足個人的成就以外,更重 要的是具有對於社會的使命感。就像 前幾天和印花樂創辦人Ama聊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