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 養成 數位大計
企業從未像現在這麼迫切需要培育領導力。因為在多變的環 境中,第一線員工常需要當機立斷,領導力成為組織普遍需要的能 力。但企業雖投入巨資在領導力的培訓,成效卻不彰。原因是這些 課程不但無法及時提供主管當下所需技能,也無法評量學習成果。 目前興起的「個人學習雲」(personal learning cloud, PLC)正可以彌補這些缺失。這是由新創或傳統的培訓業者所提供 的各種學習工具。包括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提供線 上互動內容的平台(例如Coursera)、LinkedIn Learning 等的 企業培訓生態系統,以及傳統培訓業者推出的學習方案。相較於傳 統的學習方式,「個人學習雲」的好處在於,不論是企業或個人, 都可根據特定需求,從中挑選合適的課程組合;同時,它可提供情 境化的學習,並追蹤成果。因此形成了一種新的在職學習模式(見 〈到雲端培養領導力〉)。以顧問業者麥肯錫(McKinsey)為例, 它一方面對外推出麥肯錫解決方案(McKinsey Solutions),這 是一套以軟體分析為基礎的領導力培育方案;另一方面也將自己內 部的培訓大量轉往數位學習,以因應「個人學習雲」時代的來臨(見 〈「把成長發展的責任交付給個人」〉)。 商學院教授在上策略相關的課程時,常會傳授一些嚴謹的分 析工具,像是波特的五力分析。但這些工具適用於了解既有企業的 情境,卻無法激發創意,想出突破性的策略。其實,如果能跳脫商 業模式的架構,順著人類思考的流程,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靈感。 例如,人們常用的「對比」思考,便是其中一種方式。網飛(Netflix) 直接挑戰「影片出租業必須是實體店面」的假設,改成郵寄影片的 模式;後來又自我改造,提供影音串流,並且自己拍片。這些都是 它對比現況,所產生不同於過往的創意(見〈策略需要創意〉)。 設計思維目前已廣為應用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設計。過程中, 設計師努力透過使用者的眼睛來看世界,以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 求。然而,設計思維過程的管理,和一般理性、客觀的數字管理不 同,領導人必須安撫員工因為不斷試誤產生的防衛心和挫折感,就 像教練一般,才能確保專案成功(見〈領導力成就設計思維〉)。 這期雜誌持續介紹台灣企業數位轉型成功的案例。知名服飾 品牌SO NICE 運用虛實融合的策略,成功地擴大了線上加線下的 銷售,大幅增加整體的營業額。有理念的媒體業者面臨爭取資金 和堅守理念的兩難時,該怎麼辦?元智大學吳相勳教授撰寫個案, 帶領讀者思考這個問題。 執行副總編輯 鄧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