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讀再讀
經常有人問我,你桌上堆那麼多書,你怎麼讀得完?真的都有讀完?往往我還沒回答,有些人就會先顯露出佩服的表情的聲音。還有一種情況是,我手上拿著一本很厚的書,偶爾也會招來詢問,這書好厚喔,你怎麼讀得下去?其實,給人高深莫測感的厚書,未必等於「難讀」,相對來說,薄書,也不等於「好讀」。 全文約6000字的《孫子兵法》就很薄,但是對我來說,它一點都不好讀。 首先,因為它是文言文,對於跟作者孫武相隔2500年之遙的現代讀者而言,要「獨力」讀完不容易,沒有靠專家註解、高人指點,不但會誤讀,還很快就心生不耐地放棄。 其次,這本在古今中外(《孫子兵法》的英文版名為《戰爭的藝術》)流傳的兵書,其實談更多的是「腦袋裡的謀略」和「心裡的素質」,所以經常短短幾字,就要搭配註釋翻譯,細細思索字裡行間的深意。舉個簡單的例子,「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為什麼百戰百勝的將軍,不是好統帥?因為這表示國家天天在打仗,人民如何安居樂業?我還看到一個解釋,百戰百勝表示軍隊一直都在打仗,遲遲分不出勝負,打的也是無效益的仗。因此,孫子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