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了什麼,決定你是誰
起先你只是注意到個案,等到個案不只一個,你會嘗試去找出個案之間的共通性,概括出一些通則,或勾勒出一個現象。 最早,或許是在2006年,百事公司(PepsiCo)找來印度出身的盧英德(Indra Nooyi)出任CEO,但當時媒體更關注的是她的「女性」身分。 接著,把時間快轉到2014年。那年2月,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鮑爾默(Steve Ballmer),成為微軟CEO。相較於他加入微軟超過20年的資歷,更受矚目的是他來自印度。 一年多過去,Google的CEO由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接掌。他和納德拉一樣,大學學理工,研究所念商學院,關鍵字又出現了:他們都來自印度。 於是,你很想知道,「他們到底是誰啊?」你也可能想當然耳地推斷,「印度人本來就很聰明啊!」 在Google輸入「India+CEO」的關鍵字組合,你當然會搜出一長列的印度籍/裔CEO,但是如果你看到他們任職的企業,眼睛或許會張得大一些:除了前述3家公司之外,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Adobe Systems、美光(Mi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