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心計」
我真憨慢講話,但是我真實在⋯⋯」這是很多年前的一句電視廣告台詞,請來一位外表木訥、球技精湛的棒球選手,為一款藥品代言。 每當在製作關於說話、溝通、談判、說服、簡報、演講⋯⋯這類涉及口說、文句、心理戰的主題時,我就會想起這句廣告台詞。 首先,憨慢講話真的好嗎?在職場上,當席間坐著客戶老闆主管時,「你怎麼連話都說不清楚」反映出來的究竟是你台風不穩、能力不好、準備不足?還是憨厚老實、滿腹經綸、個性低調? 其次,伶牙俐齒真的好嗎?哪些時候人們會覺得口才好是正面加分、有說服力的?哪些狀況下很會說話又容易給人不夠誠懇真心的感覺? 第三,在商業廣告的脈絡裡,不擅言詞或口若懸河,說穿了都是一種宣傳策略。如果前述藥品廣告主角是醫生,廣告主訴求的是醫師的專業判斷與推薦,而消費者傾向於聽信權威「建言」;請來一位自稱不太會講話的運動員,觀眾自動地預設他平日沉默寡言,如今都願意站出來「證言」,加上他為人看起來那麼有誠意,應該不會騙人,甚至產品一定是真的很好用。 到這裡為止,相信很多讀者都能做出類似的分析。這說明了一件事,你很可能完全沒有學過修辭學,但是你老早就懂得、也用過修辭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