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再說
大學時,想修一門中英文口譯課,因為人數有限,要先通過老師的面試。「為什麼想修這門課?」「我喜歡英文,也覺得自己英文發音不錯⋯⋯」我大致給出了這樣的理由。 我印象很深刻,老師告訴我,中英文口譯很多時候是把英文轉換成中文,所以你的中文要更好。其次,英文發音好壞沒那麼重要,即使是有腔調的英文,只要能夠清楚、正確地傳達訊息就好。 這個例子再次驗證了一件事,所謂的「口才」,向來就不是口齒清晰、字正腔圓(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就曾經飽受「口吃」之苦),而是從口中吐露出潛藏在你的腦海裡、心底裡的「真材實料」。 說得更直白一些,除非有先天障礙,基本上人人都會說話,差別只在於有人一開口就為自己加分,有人則是一張嘴就讓自己失分,這或許也是《99%的人輸在不會表達》這本書在市面上暢銷的原因之一。 我想起曾為麥肯錫顧問公司建立邏輯溝通表達架構的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說過的一句話:「問題出在思維,不是語言。」(“The problem was the thinking, no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