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土味生命力
小時候逢年過節就會往宜蘭跑, 因為媽媽的老家在宜蘭,連她 在內共有十個兄弟姊妹,長大後部分 北上打拚,仍有一些留在家鄉;大舅 家在南方澳、大阿姨在馬賽、三阿姨 在武荖坑、小舅在新城,每到夏天, 大家輪流在不同親戚家度過暑假。 大年初二時大家族齊聚在一起, 行程幾乎是千篇一律,先到每個親戚 家輪流「走春」,再到南方澳的媽祖 廟「進安宮」拜拜,然後趕在日落之 前,前往只在過年才開放的北方澳。 大家都知道南方澳,但多數人 不知道北方澳,外公當年就從那裡出 海,靠著捕烏魚養活一大家子;後來 北方澳被徵收為軍港,居民被整村遷 移,再也不能回去,只有把握每年少 數的開放時間,指著現在荒蕪一片的 土地說:「以前我們家在這裡。」 唯一留下來的,大概只有一座媽 祖廟。根據資料,民國六十四年北方 澳全村遷移,原本媽祖廟也要遷,但 海軍工程一直遇挫折,有一晚落海工 人起乩,說媽祖不願搬,百姓擲筊請 示後,軍方也尊重民意,保留這座媽 祖廟進安宮;但因北方澳平時不對外 開放,才在南方澳又設立了進安宮。 那一刻我才懂,為什麼長輩們只要一 回到宜蘭,一定要去進安宮。 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