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舞劍 意欲何為?
二十年前,《財訊》社長謝金河與 副總主筆郭庭昱前往深圳採訪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那是一九九九年 九月,台灣第一家媒體直擊鴻海的大 本營。當時郭台銘就在簡陋的辦公室 裡,拉把鐵椅子坐下來談,聊到半夜 十二點,郭台銘還興致勃 勃地跑到警衛室拿鑰匙, 要帶大家看工廠;「大家 都累了,只有他還精神抖 擻,是非常有執行力的企 業家。」庭昱如今回憶起 來依然印象深刻。 憑著這種拚勁,鴻 海布局橫跨四大洲、旗 下二十四家上市公司,總營收規模突破五兆元,讓經濟選民 十分期待。但沒有人可以否認,若沒 有中國提供低廉生產成本、官方大力 給予政策優惠,甚至不可言說的政商 關係,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鴻海,台灣 不可能再複製這種經驗。 而且郭台銘最擅長的能力,就 是把品質做得比別人好,價格比別人 低,甚至不惜祭出負毛利來逼退競爭 者;這是典型的代工思維──以高度 的節制成本,來擠壓大量生產規模的 微薄獲利。在台灣人力、物力資源有 限的條件下,用來擘劃國家的總體經 濟發展策略,無疑都是背道而馳的。 郭台銘用獨裁霸氣的建立了鴻 海帝國,然而,領導一個現代民主國 家,需要的是包容的胸襟、溝通的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