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浮沉錄,更是投資課!
台北市林森北路,曾是台灣股市漲 跌的「市井指標」。股市大漲,入 夜的林森北路必定人聲鼎沸,一擲千金 的豪客出入酒店。一九九○年,台股站 上一二六八二的歷史高點,股市「四大 天王」、「四大金釵」風生水起,個個創 下億萬身價。股市四大金釵、當時擔任 營業員的葉美麗回憶說,她花一個月的 薪水買一瓶路易十三名酒送給客戶,沒 想到一進這位大戶的房間,看到整面牆 滿滿都是路易十三。 那是一個「三商銀漲停買不到, 改買三商行也會漲停」的瘋狂年代,創 造了無數一夕致富的傳奇。此後台股雖 也曾數度突破萬點,卻始終過不了這個 重要關卡。眼見今年一開盤就站上「萬 二」,二○二○年更被視為台股最有機 會刷新紀錄的關鍵年,但林森北路過去 的榮景已不復見,空計程車得鑽進小巷 才能載到客人,毋怪大家都說,這次的 萬點行情,讓人很無感。 回顧三十年,台股的基本體質已 全然脫胎換骨。本期《財訊》剖析台 股三十年來的變化:「機構法人」取 代「散戶」、「投資」觀念取代「投機」 交易、挾著科技創新的「電子股」取 代了傳統「金融股」。同時,從歷代股 王的更替,一窺台灣三十年來產業興落 的軌跡。這是一齣市場主力的股海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