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顛峰之後…
明明業績很好,為什麼股價不會動?」年營收規模近六兆元的台灣製造業龍頭──鴻海,不僅去年業績三率三升,稅後淨利創下十四年新高,董事長劉揚偉更積極跨足當前最熱門的電動車市場;然而,這些努力卻未能反映在鴻海股價上,讓死忠與新進的鴻海小股東們好奇:「鴻海怎麼了?」 過去一年,鴻海小股東(持有十張以下者)增加了五萬多人,但外資大戶卻悄悄減碼。持有千張以上股票的大戶持股比率,從原本的七三%降到七○%;而被視為市場指標的外資持股比率,也從去年三月底的四九%,降到今年四月的四四%。外資在擔心什麼? 為了找出答案,《財訊》深入拆解鴻海的營運內容,發現營收占比高達五四%的消費智能產品,正面臨市場需求下修的挑戰;近來多家調研機構都預期手機、電視、筆電將出現砍單潮,鴻海身為最大代工廠可說是首當其衝。不少法人甚至私下直指:「鴻海雖有蘋果代工撐盤,但本業已不具有高度成長性,未來只有電動車值得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