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看天吃飯
香蕉出口量成了新聞話題。農委會先 前喊出要讓香蕉外銷一百二十噸到 中東,結果六月分出口中東的總量只有二 十三噸。數字揭露,各界為了台灣香蕉的 去化出路,又是一陣討論。 大夥兒忙著找出路,但是,真正的解 方,應是讓出路自己找上門。靠什麼呢? 靠完美的品質、靠精準又有創意的行銷策 略、靠意想不到的附加價值、靠緊貼市場 的敏銳度……。一層一層的其中學問,豈 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能說盡。傳統節奏 之外,農業,是該進化成知識產業了! 基於這個理由,主編萬年生開始尋訪 全台各地的知識農人,也的確遇見許多年 輕新血熱情投入。投入的不只熱情,還有 跨領域的知識養分。 在淡水的陳韋宇,學歷是英國牛津大 學電子材料碩士。他的許多同學在半導體 廠上班,年薪動輒二、三百萬元,但他願 意頂著烈日種青菜。就像進行學術研究, 他大量研讀歐洲文獻資料,就是為了「研 發」出台灣尚未嘗試過的歐洲高價蔬菜種 植「製程」。他說,溫室就是他的晶圓廠。 在台中的黃文慶, 從小就是「植物 癡」;現在,他把務農當成最科學也最嚴 謹的實驗,嚴格控制「自變數」、精準記錄 「應變數」;於是,種植玉女小番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