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認識我
很慚愧,如果不是這場糧食危機,我可能不認識他們。 當各國限制糧食出口,新加坡甚至發種子鼓勵民眾在家種菜,商周同事討論著:台灣糧食自給率夠嗎?除了漲價,大家還能做什麼? 我們開始把焦點,從國際拉回國內。主跑食品業的記者游羽棠從上游溯源,她發現,戰爭與通膨,打亂原本的供應鏈關係,也讓台灣農業出現新可能。 在南台灣,她看見農民的地瓜田,取代進口薯條,格外品還能加碼養出優質國產牛。過去進口大豆比國產便宜,如今黃小玉創歷史天價,國產優勢浮現,食品大廠也上門談契作。 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但誰敢在機會沒來前,先準備好呢? 羽棠說了一個動人故事。她在苗栗苑裡、台中大甲,看到金黃稻田旁出現大豆田,背後,是兩位年輕人六年的奮鬥。 他們成立中都合作社,向農民契作大豆的第一年,收成前碰上雙颱。當他們擔心大豆收成,農民卻反過來安慰他們:別怕,農委會主委要來了,我們打掉領災損補助就好。 他們一心想救大豆,但農民害怕血本無歸。身為農業博士的馬聿安勸農民:你跟著我們,我們會幫你把大豆顧好,現在的農業技術,可以讓這些大豆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