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不死,只是地球不再平
自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中美貿易戰,到最近烏俄戰爭,全球化之死、全球化終結就成了流行語。 我始終對這樣的結論,心存懷疑。一如當年在柏林圍牆倒塌的狂喜中,美國政治學者福山下了「歷史的終結」的註解,多年後,九一一事件、中美貿易戰、烏俄戰爭都證明,民主體制沒有成為普世價值。 全球化真的會死嗎? 在人類嘗過有效率的國際供應鏈帶來低物價、高物質文明的甜頭後,當人們享受過跨國旅行、異國珍饈的自由,更重要的是透過網際網路,無時無刻可以看見世界,誘發蠢動的好奇心,全球化真的會死嗎? 在經濟上,台灣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二次大戰後,靠著雁型供應鏈一棒接著一棒、靠著智慧與勤奮,在許多產業,台灣具有掌握國際運籌的關鍵地位。所以,全球化到底怎麼變?台灣該如何回應新秩序?這關乎台灣的命運。也是連續兩期,《天下》想要嘗試解答的問題。 歐洲現場的流淚採訪 三月中,《天下》主編史書華、攝影記者謝佩穎一落地波蘭首都華沙,就開始密集的流淚採訪。流淚不是預設,而是總忍不住鼻酸。這場比二○一五年敘利亞危機更大規模的烏克蘭難民潮,幾乎進入了歐洲所有的國家。(見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