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理空氣流動吧!
「我們真的要做這報導嗎?」 上週,台灣大學剛慶祝創下有史以來最佳的世界大學排名紀錄,但同一時間,校園傳出最大悲劇:五天之內,有三個學生跳樓輕生。 最優秀的孩子竟選擇放棄生命,為人父母,情何以堪。但當資深記者雅筑與記者羽棠進一步追查時,校方的態度卻是:婉拒採訪,要求校內網路交流版刪除學生討論。 大家都愛孩子,怕產生渲染效應。然而,避而不談,在他們心中落下的,對於生命的不確定性、對同儕決然自殺的震撼種子,真的就會消失?還是,它已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發芽? 在大人決定執行自己的「保護」前,我們能不能先不設立場的理解他們? 我拍板決定採訪,雅筑也帶回這個世代遭遇的兩難。 拉扯他們的一方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一位台大管院的學生自述,從大一起,同學就得努力找實習,打入最高階的社團,因為學長姐告訴他們,這就像蒐集點數,點數夠,才有好職位。每當同學在社交媒體展示成果,他就感到:「當所有人都在包裝,你怎麼可以讓自己裸妝。」 但另一頭,學歷無用論的證據卻不斷出現,年收百萬的網紅,僅靠一支手機,就能自己當老闆,相較之下,不少名牌企業反而陸續裁員減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