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自己的進度表裡
「別人都做了,那我們呢?」有些時候,團隊看到他人的新嘗試,會出現焦慮,彷彿在轉型的路上落後了。 這感覺,就像是我們看到孩子的同學已排滿寒假行程,自己沒有精心規畫,就像錯過什麼似的。 但若仔細再想,倘若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道路上,朝不同的目標奔跑,怎麼會有所謂的「落後者」跟「領先者」? 很巧合的,這期兩個故事的主角——吉卜力跟台達電,都是「走自己路」的代表。 你看過的《 龍貓》、《 神隱少女》等動畫,都是出自吉卜力動畫工作室之手。三十六年來,日本動畫電影在全球最賣座的前十名裡,有五部來自這個招牌只有兩個手掌大的地方。 動畫,是三高產業:高成本、高風險、高報酬。為了要讓觀眾走進電影院,製作團隊得想盡商業化的可能,很多導演必須忍住不做自己想做的作品、不說自己想說的話;但吉卜力反其道而行,它讓導演好好說話,反而讓全球觀眾都愛它。 它怎麼做?就是堅持初衷:「電影一定要成為我們對時代種種變化的答案。」一部《紅豬》的電影,是為了「因疲憊而變成豆腐腦的中年男子」而畫,反映出經濟大蕭條時期,上班族的無力感;一部《魔女宅急便》,則回應人們從家鄉漂流到都市工作,擺盪在依賴與獨立之間的感受。 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