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困境
你幾歲?」我在韓國生活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就是每位新認識的韓國朋友,開口必定先問你的年齡。這是韓國人認識彼此的第一步,對年紀大的人要喊「兄姊」、對資深同事要稱「前輩」,大家藉此釐清相對位置與強弱地位。因此,韓國社會一直存在所謂的「甲方文化」,意指擁有優勢地位的人,就像契約書中主導擬定合約的簽署人甲方;而較為弱勢、被動,甚至遭到不平等待遇者,則稱為乙方。 在韓國,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是以「乙方」的身分,一方面苟且活著,一方面卻又極度渴望有一天能變成「甲方」。韓國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只在媒體可見;現實裡,財閥企業的窄門就成為「乙方」力爭上游的唯一門徑──進得去就前景光明,進不去就只能領每月不到台幣三萬元的薪水。 面對高出台灣兩倍的物價水準,擠不進大企業的人成了一輩子的輸家;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衍生出韓國社會特有的聚餐續攤文化,幾乎是要喝到不醉不歸才罷休,路邊常看到許多醉到不省人事的年輕人。首爾四年來房價高漲達八三%,年輕人可說不婚、不生,甚至也不想活了──韓國自殺率始終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