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戒中國還難的事
一紙中國對台灣鳳梨發出的禁令,會不會是中國對台經濟制裁的起始?它會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 兩週前,禁令一出,商周立即兵分多路。在製作人習如領軍下,資深記者洧楨直奔屏東:台灣鳳梨外銷最大產地,做第一手應變紀錄;資深記者婺媛則專訪產官學專家,梳理台灣水果一直高達七成比率得倚賴中國背後的真相。 記者絲貽更探訪台南市南化,看另一批芒果農如何及早體悟:「好的東西,要賣到哪裡都可以。」因而能集體升級,不被中國封鎖而苦。 最後,我們還把鏡頭轉往,剛經歷中國禁令的澳洲。 當時,中國限制澳洲龍蝦進口,當地出口商立刻遭遇「一覺醒來,發現外銷市場不見了」的驚嚇,接著,龍蝦在澳洲本地則大跌價,讓民眾直呼「吃到吐」。這個特殊體驗,台灣民眾應該很快將經歷。 但重點是,澳洲很快發現,這議題不僅是漁業層次,而須調整整體經濟與外交策略,「隨著疫情逐漸穩定,負面的影響會更大。」澳洲學者說。如果,中國繼續禁止人民赴澳,當地包括房地產、餐飲業、觀光業與零售業勢必被波及。 現今,面對這場風暴,台灣的關鍵字還多在「戒中國」上,但鳳梨無法賣到中國,台灣只要打開國際通路,賣到其他國家, 就能應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