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質問、火線回答
這是一連串的數學問題。到二○二五年,為了達到「非核家園」目標,台灣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必須達到二十GW(十億瓦)。 綠電計畫是從二○一六年啟動,約莫五年過去,至今,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約為五.二GW。也就是,未來五年,我們必須用比過去五年快上一倍的速度衝刺,拚出尚待完成的十四.八GW。 怎麼拚呢?兩條路,一條「地面型」,一條「屋頂型」。以目前最新數字計算,未來五年,「地面型」必須拚出超過十二GW,而「屋頂型」則有大約二GW的距離要走。 再往下看,「地面型」過去五年僅完成了不到一.二GW的裝置容量,這麼想來,接續五年必須用過去五年的「十倍速」才能達標。這個史詩級的競速比賽,卻又遇到了史詩級的路障:二○年七月,農委會宣布兩公頃以下農地不得設置太陽光電。 農地難行,政府在「地面型」這條路上另闢「漁電共生」新解方,但有了前面提到的「政策急殺」前車之鑑,加上漁電共生的技術問題、風險問題都有疑慮,業者如履薄冰,遑論十倍速。 至於「屋頂型」,政府如今重押「畜舍屋頂」,但太陽能板一放二十年的畜舍屋頂普遍結構欠佳,此外,饋線還是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