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基因上雲端
台灣豬最近很紅。街頭巷尾的攤商食堂忙著貼上標示,無論是衛福部提供的、不必申請審核就可直接下載的「本店使用台灣豬」圓形貼紙,或者是必須先向農委會申請、經過審核才能發給的台灣豬圓形標章,在此當下,這些標示或標章對消費者的意義,是保證不含萊劑的安全感。 但是,台灣豬三個字,就只能代表「比萊豬安全」嗎?難道不能有更高層次的意義?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為讀者送上台灣豬的升級故事。雖然二十四年前一場口蹄疫讓台灣豬產業瞬間斷了外銷路,但即使大環境限縮了市場空間,產業裡總有一群人沒完沒了地努力嘗試,要為台灣豬賦予更高檔的內涵與價值。 故事從豬產業的源頭「育種」說起。台灣種豬王福昌成立至今近五十年了,這個靠養豬賺錢的老公司,原來有著滿滿的科技元素。二十四年前開始用基因篩檢提高育成率,十八年前再靠肉質基因篩檢提升品質,十年前抓到豬隻的十個基因定位點⋯⋯。現在,他們的合作對象包括生技公司和華碩雲端等,打算把豬隻基因定位點一口氣增加到六萬個。 要完成這項工程,一頭豬的原始資料就要一百G儲存量,於是豬的DNA資料,正在飛上華碩電腦的雲端空間,然後人工智慧接手處理,分析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