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的解藥太傷身
疫情以來,當真正的救世仙丹(指有效的疫苗)仍未窺見眉目前,以戰爭思惟做為抗疫策略的各國,只好先將鎖國、隔離充當暫時的止痛劑。偏偏,只要是戰爭,就得要有人犧牲,凡是藥方,服多了就難免傷身。 以目前來說,各尋偏方的人類,都還未能掙脫被病魔栓住的鎖鍊,反倒已先讓「解藥」帶來的副作用,搞得元氣大傷。 其中,最顯著的,即是國際間彼此隔絕後所衍生的去全球化,不但強化了人們各自為政的「孤立主義」,更也激化彼此怨懟、猜忌的情結。於是,從狼煙四起的種族衝突、選邊叫囂的地緣政治,到割袍斷義的產業系統⋯⋯,都為裂解的世界,埋下萬劫不復的隱憂。 然而,歷史的推演,常互為因果,盛世太平時,姑且不論是彼此攏絡抑或相互拉抬,「結盟包容」往往是主流,反之,當亂世狼藉,隨著資源短缺所萌生的相對剝奪感,「排外自保」頓成王道。 世界必須「共」榮才能重「生」 以近來最被議論的美國保護主義及種族對峙問題來說,許多人不解,何以一株病毒就讓素為民族熔爐的她,性情大變?但事實上,美國對於移民立場的反覆,早已冰凍三尺。 19世紀中葉,愛爾蘭因發生大饑荒,而約有200萬人移民美國,就引爆了美國人第一波的反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