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歡喜不生愁
「只生歡喜不生愁」的境界,對追求者來說,確非易事,而「幾多歡喜幾多愁」大約是常態—如何面對生出來的憂愁,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威爾遜在《論人的本性》一書中說,在現代社會,人往往有多重身分,時刻不停地變換角色,在轉換中如有明顯偏差,別人就會認為這是能力不足和靠不住的表現。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真正的自我難以準確界定,自我認同的危機感,是現代人產生抑鬱的主因。法國著名女作家薩岡寫過一本小說《你好,憂愁》,說的是一個少女和她老爸的故事。由於這部小說,風情優雅的法國又多了一種「薩岡式微笑」。薩岡為一種攪動她情緒的溫柔和煩惱,起了一個美麗而莊重的名字:憂愁。去掉她有些玩世不恭的意味,和憂愁優雅地握手,倒是不錯的選擇,與其為之煩惱,不如說一聲「你好,憂愁」。能與歡樂擁抱,與憂愁握手,距離「只生歡喜不生愁」還會遠嗎? 豐子愷有個「人生三層樓」的說法:第一層是物質生活,是愁多歡少;第二層是精神生活,主要指學術文藝,這一層是歡多愁少;第三層是靈魂生活,便是「只生歡喜不生愁」的境界了。 歡喜與憂愁都是人生的波瀾,孟子說: 「觀水有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