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奇蹟,《科學人》紙本雜誌年底停刊
親愛的《科學人》之友, 用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發行人的身分寫這封信,心情實在複雜。 好漢也提當年勇 想當年2002,這本雜誌風光上市,帶著產官學各界期 盼。陳水扁總統、李遠哲院長、張忠謀董事長都出席 創刊記者會,象徵mission impossible的總統倒掛照片破 天荒地讓一本雜誌的創刊訊息登上了《中國時報》的頭 版。加上全球一流科學家的力挺,不論擔任學術顧問、 編譯委員,無人推辭。大家都希望能把這本「掌握全球 科研趨勢」的雜誌,規規矩矩地化為準確華文,讓台灣 每一個領域的學習者也能吸收不同領域的專家知識,提 升國人科學素養。創刊以來,連續11 年都獲金鼎獎肯 定,雜誌訂戶加零售讀者接近三萬,一時之間,推動科 教、推廣科普成為以文史社科見長的遠流新志業。我自 己每個月參加一次編輯會議,聽著優秀的分科編輯細數SA下期文章內容的翻譯和延伸,科學知識之浩瀚神奇 令人讚歎,非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的美感體驗所可比擬。 《科學人》雜誌何去何從? 七年前《科學人》雜誌開始虧損,紙本訂戶和零售穩定 下降,兩年前意識到問題嚴重,訂戶已不足一萬,才發 現不管怎麼努力促銷,優惠得到的新訂戶,永遠追不上 流失的到期讀者。雜誌虧損不斷擴大,已經到了公司 不能負荷的地步。更令人洩氣的是,透過童子賢董事 長的善意,送給科教老師和全國醫護人員20 年來累積 的《科學人中英對照知識庫》,被使用的頻率和效益似 也不高。這相當程度打擊了我的信心。「科學人何去何 從」遂成為我兩年來的夢魘。要怎麼轉型創新才符合現 代讀者的需求,成為網路媒體嗎?要怎麼二次轉譯才 能傳達《科學人》的實用性,辦科學營嗎?要怎麼取得 企業贊助和小額捐款,《科學人》需要從營利事業轉成 NPO,發展成公益網媒嗎? 每個新方向其實都代表新的人才技術和資金,也等 於是新的創業。 重新創業:我須放手、要人接手 突然之間我警覺到,當年三位教授鼓勵我「只要好好 地把SA每個字準確翻譯出來,就是對台灣科普最大的 貢獻」這句話並不踏實了。儘管大家盡心盡力做了20 年,而且做的遠比翻譯還多,但顯然讀者已不買單樸實 扎實的翻譯雜誌了。如果科普還被需要,是不是辦雜誌 的人不對了? 我安慰自己,有177 年歷史的SA雜誌也經常轉 手,20年前我在美國紐約SA辦公室見著的老闆是德國人,現在它歸屬於英國的Nature Group。在台灣剛滿20 歲的《科學人》,也許需要新經營團隊、新媒體思維、 新存活模式?何妨我來放手,一棒接一棒,江山代有才 人出,期待重新創業,有人合作接手! 年底紙本停刊,感謝大家共同走過精采 因此,我在此宣告,2002 年3月創刊的《科學人》,將 在2022年12月出刊第250期後不再印行紙本。能否順利 轉型為有能耐的公共網路媒體,期待這幾個月內出現奇 蹟合夥人! 我相信,台灣並不缺有能力一年捐出3000 萬元的 企業家。但缺對科技媒體情有獨鍾,願意為它集結人 才、每年為它投資至少3000萬元的企業家。 感謝每年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數萬讀者,特別是那 300多名從一而終的忠誠訂戶。我偶爾會遇到傑出人才 告知年輕時受益於《科學人》的感恩之情。可惜見證者 太少,不足以鼓舞寂寞的編輯人。 感謝捐出名字出任學術顧問、接受訪問的大科學 家,特別是李遠哲、翁啟惠、吳茂昆。 感謝勸我辦雜誌並答應當譯者、寫專欄的教授朋 友們,特別是高涌泉、潘震澤、陳義裕、黃榮棋、翁秉 仁、李國偉、吳俊輝。 榮譽社長曾志朗院士,從《科學人》雜誌創刊第一期每個月用1600字寫「科學人觀點」,傳達「人人 都是科學人」的信仰,20 年來不曾間斷,真是不 簡單。而清華大學教授李家維,以當《科學人》 總編輯為榮,每個月開會一次,每一期寫「總編 輯的話」,出刊後接受廣播電台callout,透過張 大春、趙少康、蘭萱和唐湘龍等名嘴的訪談,不 斷傳達科學魅力和新知。曾、李兩位是科普傳教 士,也是自始自終陪我護衛雜誌品質的學者。 享受知識美好,珍重再見 當然最要謝謝的是執行團隊。250期經得起考驗的 品質都是執行編輯們以獅子搏兔的精神任勞任怨 和眾多學者譯者共同完成的。我希望這些在台灣 養成不易的科學編輯、記者和行銷企劃,不論在 哪兒都受到重視。他們是國家公共財產,未來也 會貢獻公益網媒。 還要特別感謝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和中央研究 院,過去他們利用《科學人》雜誌的平台介紹了許多默 默耕耘、卓然有成的科學家讓大家認識。還有不少企業 家好友幫助《科學人》成長和存活,我不一一列舉,但 感激在心頭。 好朋友們,紙本雖然停刊,希望我們未來仍然可以 相遇,用不同方式共創科學、共好台灣! 最後謝謝臨危受託、情義可嘉的現任總編輯林一平 教授,要不是他,李家維無法安心卸下清大教授職、卸 下《科學人》總編輯職,專注回歸他的玩味人生!說到 玩味人生,李家維口述的生命故事,不久之後將由遠流 出版。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化知識為娛樂、每天活得多姿 多采! 總之,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紙本年底停刊,善後 工作即將展開,祝福大家,我們仍會在享受知識美好的 傳播大道上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