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棒,雲淡風輕。接棒,任重道遠。 但我相信:科學人雜誌應可成為台灣主流
親愛的好朋友們, 這是我做為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科學人》雜誌發行人寫給長期支持我的朋友們的最後一封公開信,心中不免離情依依。從2002年3月到2022年12月《科學人》共出刊250期,加上以臍帶血為封面的試刊號,超過20年的歲月,回想起來充滿甜蜜。 一開始是幾位教授來說服我,台灣需要Scientific American這樣的雜誌以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只要準確譯出原文,就是對台灣的重大貢獻」。從此以後,每個月的科學人大會成為我的日常。我和總編輯李家維、榮譽社長曾志朗,陪伴著學有專長的編輯同仁,聽著他們報告SA最新的科研文章大要、討論翻譯和延伸寫作人選,這裡面有天文數學物理環科生化醫學,大部份內容我都不容易搞懂,但我享受學習的過程,聽了20年。了不起的還有曾志朗,他寫了250期的「科學人觀點」不曾間斷,李家維也寫了17年「總編輯的話」,只一期由我代筆。難得的是,教授級的譯者20年來不缺,他們沒有食言,翻譯SA文章準確信達,不辱初衷。 冠蓋雲集的創刊記者會、陳水扁總統Mission Impossible的搏命演出,加上李遠哲院長、張忠謀董事長的背書,《科學人》雜誌一砲而紅。SA本身的品牌權威,讓我們可以邀請到全球最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為學術顧問及編譯委員,此後十多年,年年有將近三萬個讀者穩定支持的《科學人》雜誌,不但屢獲金鼎獎,也是台灣科普媒體首席。翁啟惠關注、在乎《科學人》,童子賢出錢出力、二話不說,徐有庠基金會推動科研、年年給獎,亦動我心。 但五、六年前,困難開始出現。是紙本雜誌閱讀者下降、必須開發數位科學社群的問題?還是《科學人》的媒體性格不彰、不能成為本土科技產業與政府對話、社會議題與科文共融的討論平台的問題? 檢討下來,我決定放手。 不管過去20年,那美好的仗我們打得多好,未來20年,需要有新的企業想像力,需要有新的數位溝通本領,才能使SA珍貴權威的科研內容得到不斷的轉譯、不斷的創生。 從期待奇蹟到奇蹟出現,各位好朋友們已經知道,《科學人》自2023年1月1日起將由新法人接辦。這個月,遠流出版公司已經正式跟經濟部報備並公告,將分割事業部門成立全資子公司「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接著再透過增資引進新股東新經營團隊。 雖然新公司我仍保有一定的股份,但我決定交棒,從經營者角色轉為支持者角色,不再參與日常運作。雲淡風輕,樂觀其成。新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都相當年輕,值得期待。他們願意接下重擔,任重道遠,我充滿感激。希望他們能善用既有的人力資源,在原有的專業基礎上更上層樓,傳承創新,開啟SA科學人新紀元。 在公司轉移的過程中,我會確保用戶權益和服務品質完全不受影響。另外,讀者訂購《科學人》產品時所提供給遠流的個人資料及訂購記錄,希望每一位都能同意轉移至「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接續服務。我會再透過e-mail或線上表單徵求讀者同意轉移個資。不同意的訂戶,我們也會很快退還預收款。 我知道新、原團隊已經迅速展開磨合,新血將帶來新視野,我也會拜託並期待原來的學術顧問、編譯委員、專欄作家、廣告贊助客戶和廣大讀者們的繼續支持,讓我們共同見證《科學人》存活在台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