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泛公股到泛中資
曾有企業界友人說:「當美國加大力道圍堵中國,慢慢地就會發現,最大破口可能就在台灣。」雖是開玩笑的口吻,但也說得真確,畢竟台灣與中國雙邊產業緊密連動,一時半刻要完全分切並不容易。除非有明確的制裁禁令,否則在業者利益掛帥下,中國仍可以繞道台灣取得關鍵資源。那麼,誰可以為台灣的利益把關? 本期《財訊》報導的科學城物流公司,資本額僅七億元,就連關係人之一的華航前董事長何煖軒都說:「我買一架飛機就多少錢了,這家公司這麼小!」但外界不知道的是,當年這家公司成立目的是為了協助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才以公股過半的形式經營,也因為獨占園區內的倉儲用地,掌握了台灣最重要科技產業,如半導體與光電業的備品、用料等進出機密資訊;在「數據為王」的新時代裡,這恐怕是比資本額大小更重要的經營價值。…